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香港會否出現「大停滯」?

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m/pb3.cfm?File=20131028/pba01/01.txt
 

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文章日期:2013年10月28日

本欄上周提出香港正面臨兩大挑戰,包括競爭力減弱和人口老化,對香港未來的經濟和樓市會造成不利影響,今天想再多講一點。

事實上,一個地方的競爭力與其人口變化息息相關,如人口老化令社會的供養負擔增加,自然會令經濟受到壓力,因搵錢的人日少,要社會福利照顧的人則日多,會令勞動成本上漲,競爭力自然會被削弱。如此,人口老化和勞動力減少的地方,如不能找到改善辦法,其經濟和樓市長遠也難以看好,而政府更容易面對財赤,最後可能要對在工作中的人口加稅以彌補開支,更不利經濟和樓市。

今日科大經濟系主任雷鼎鳴便在網誌上指出:「日本、意大利等出現財困問題主因是其人口老化。香港的出生率比這些國家更低,港人預期壽命卻與日本叮噹馬頭,高於歐洲,將來人口結構失衡現象只會比更嚴重,現在困境尚不及這些國家,原因只是後者進入老化期比香港更早,但『他朝君體也相同』卻是必然應驗的預言。」

另外,今日《明報》綜合外電報道,自二戰以來,美國經濟增長通常超過3.5%以上。財經周刊《巴倫》稱,這種較快增長有賴美國成年勞動人口增長,以致生產力提升,不過這兩種增長都顯著放緩,令美國未來20年的經濟增幅可能減半,面臨「大停滯」(The Great Stagnation)。

《巴倫》表示,美國經濟轉弱、失業率偏高,加上美國與墨西哥的邊防收緊,令合法和非法移民數目減少。美國人口調查局最近才鑑於移民及出生率下降,將未來30年的人口增長預測顯著下調。當局估計,勞動人口增長將由目前按年0.36%,降至2020年的0.18%,遠低於1970年代嬰兒潮世代投入職場的1.81%勞動力增長。

報道又指出,相比勞動人口增長,過去125年對美國GDP增長貢獻更大的是生產力,估計這百多年間每年平均3.5%的GDP增長,有兩個百分點來自生產力增長。西北大學著名經濟學家戈登(Robert Gordon)稱,由於電燈和內燃式引擎面世,美國生產力增長在1891至1972年進入高峰,每名工人生產力年均增長達2.33%,至1970年代起增長率降至1.55%;儘管電子商業曾令1996至2004年間的生產力提升至2.45%,此後生產力增長卻回落至1.2%左右。

美國正面對勞動人口和生產力放緩,香港是否會如美國一樣有可能出現「大停滯」?如此,香港的經濟和樓市長線又是否樂觀?

撰文: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