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智富雜誌—置業安居:所謂的需求預測

iMoney 

8/10/2013

【iMoney智富雜誌—置業安居】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所謂的需求預測-013921999.html

1989年「六四」後,香港人雞飛狗走,紛紛移民海外,有能力移民者,皆屬中上層人士,也就是有樓階層。因此樓價大跌,但是1991年樓價就止跌回升,香港人又再開始排隊買樓了。

天水圍嘉湖山莊開賣時,人龍長得見不到龍尾,又一村的又一居開售時,出現「白手套黨」、「飲管黨」,驚動了警方,於是派警察到現場打擊。還有鄧小平的南巡後,香港人瘋狂北上買樓。

緊接下來的是,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宏觀調控及美國加息。1994年,美國聯儲局不停加息,樓市很快地又冷卻。到了1995年,大量在深圳、東莞買樓的人發現,賣樓的地產發展商破產了,建一半的樓盤停頓了,「爛尾樓」成了當時最流行的新聞名詞。

 

董建華接收大量土地

 

但是不久之後,香港人又再瘋狂地排隊買樓,愈靠近1997年7月1日,樓價升得愈瘋狂,政治人物開始以各種形式抗議示威,要求港英政府出手打壓樓價,多位立法局議員還到港督府門口「瞓街」,抗議港人成為無殼蝸牛。

當時聰明的前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不動聲色尋找了大量土地,足以興建85萬個住宅單位。但是彭定康任內不宣布這個建屋大計,他把這些土地靜靜地交給前特首董建華,然後董建華高調宣布「八萬五」政策。

每年建屋8.5萬個,10年建85萬個單位,10年85萬個單位是怎麼計算出來?原來當年彭定康也成立了一個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做研究,研究的結果就是,香港在未來10年需要85萬個單位的住宅。梁振英當上特首之後,也成立了一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也研究未來10年的房屋需求,得出的答案是,未來10年香港需要47萬個的新住宅單位供應。

為甚麼彭定康計算出來的需求比今日多許多?這也是為甚麼多名立法會議員質疑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的問題,問張炳良47萬個的需求預測是不是偏低、不夠?當年董建華宣布每年建屋8.5萬個時,立法會內沒人質疑是不是太多或太少,反正當時樓價飛漲,人人都期望政府建愈多屋愈好。

 

如何計算無人知曉

 

彭定康的85萬個住宅單位的需求預測,是如何計算出來?沒人知道,張炳良也說現任政府不想知道、不想理會,當年彭定康是如何計算出85萬這個數字?

不過很湊巧地,彭定康把當年的需求預測告訴董建華的同時,也把已經尋找到,可以興建85萬個單位住宅的土地交給董建華,也許所謂需求預測,只是先尋找土地,找到可以建85萬個住宅單位的土地後,就說未來10年的需求就是85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