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香港「滴漏效應」勝美國

文章日期:2013年11月19日

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m/pb3.cfm?File=20131119/pba01/01.txt

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曾任美國克林頓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的斯蒂格利茨,昨日出席新鴻基地產與中文大學聯合主辦的諾獎學人講座。活動後他接受《明報》專訪時談及對社會貧富懸殊的睇法,包括在美國40%財產掌握在社會1%的極富人士手中的不公現象。

對於港府多年來信奉的「滴漏效應」(trickle down effect, 即透過「做大個餅」,發展經濟的成果,即使富人先受惠,最終也可改善窮人生活),斯蒂格利茨在訪問中指出根據美國經驗,滴漏效應即「有錢的賺更多,接着所有人都會好起來」的說法已證實是「不正確」。他於新作《The Price of Inequality》當中,分析社會按年有達93%財富增長,只是落入極富1%的人口袋中,並指普遍社會中層人士收入沒有得到改善,近年美國人收入中位數仍低於1995年水平。

不過,筆者翻查香港人口調查的數據, 香港家庭月收入中位數,由1996年的17,500元增加至2011年的20,500元,增幅達17.1%,香港同期間的通脹率則為12.5%,即是說期內以中位數計,港人扣除了通脹後的收入出現實質增長,似乎香港做大個餅後的「滴漏效應」成效較美國為佳。

當然,香港也存在貧富懸殊的問題,但在香港,真正貧困的人,政府可讓他們住公屋、申請綜援、提供免費的基本教育,以及極低廉的醫療服務等,而政府的收入,當中薪俸稅收入九成乃由17%最高收入人士所繳付,另60%的利得稅由800間企業包辦,其餘賣地收入和相關徵稅,也是政府為社會提供保障和福利的重要彈藥。

有人會以為,香港樓價高企為貧富懸殊的根源,以為將樓價打下來,窮人便可買樓,但根據美國經驗,樓價於金融海嘯後逐漸復蘇,新交投中僅29%屬首次上車,另有40%的買家不用做任何按揭。即是說,樓價急跌後,反而只惠及有錢人多買一間樓,令財富更集中。

撰文: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