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roperty.hk/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PETERPAKER
Peter Paker
2013月11月4日
最近經常聽到個別政府官員及地產代理分析員話,他們引用房屋及運輸局數據,未來3 - 4年會有72,000個私人住宅單位推出市場。如果他們所講的話是真的,之後3 - 4年,每年會有18,000 - 24,000個單位推出市場,望落去好似「一天都光晒」,每年私樓落成、供應量終於可以接得上目標需求量,好似終於有檯好戲做得成。
但是,現實世界的發展是否如這些官員及地代分析員所說的一模一樣呢?筆者認為,根據過往的經驗及數據,未來3 - 4年市場能推出72,000個單位的機會是極低,主要原因將在下文解釋。
表一
截至2013年9月30日,房屋及運輸局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統計數字
單位數目 | |
已落成樓宇但仍未售出的單位數目 | 4,000 |
建築中的單位數目 | 57,000 |
減去:已預售單位數目 | (6,000) |
已批出土地並可隨時動工的項目 | 17,000 |
72,000 |
來源:
http://www.thb.gov.hk/tc/psp/publications/housing/private/pshpm/stat201309.pdf
如果樓盤的建築周期最快可以做到3 - 4年內完成的話,表面看應勉強有可能達到這個72,000個私宅建屋及推售目標。但為何現實這是較難做到?
原因一
2011年第1季至2013年第4季度
政府賣地可建的住宅單位數量
政府賣地可建的住宅單位數量 | ||
Q1 2011 | 960 | |
Q2 2011 | 3,000 | |
Q3 2011 | 6,000 | |
Q4 2011 | 5,096 | 2011年合計:15,056 |
Q1 2012 | 430 | |
Q2 2012 | 1,400 | |
Q3 2012 | 5,000 | |
Q4 2012 | 2,650 | 2012年合計:9,480 |
Q1 2013 | 3,000 | |
Q2 2013 | 3,100 | |
Q3 2013 | 2,500 | |
Q4 2013 | 3,300 | 2013年合計:11,900 |
政府手上根本沒有足夠土地,以滿足市場上的需求。從表二看,過去3年政府賣地數量遠低於每年2萬個私宅建屋目標。今天高樓價的情況講到這麼嚴峻,如果有足夠土地,為何2013年第1 - 4季每季只推2,000 - 3,000個單位的土地?為何政府不使用增加供應去有效地調控「樓價」,反而卻使用只能冷卻「成交」的3D呢?
如想知道香港土儲的目前情況及未來可見的供應量,可參閱筆者前文«不為人知的香港土儲»。
倘若政府手上土地不足,政府每年只能推12,000個單位的土地,若地產商以每年18,000個單位(4年推72,000單位)或者24,000個單位(3年推72,000單位)的速度推盤,4 - 5年後地產商的土儲便會「乾塘」。
我相信,政府手上有幾多可用的土地,發展商一定掌握比筆者更準確的數據。若果政府有足夠土地,未來有足夠土地補充存貨,發展商一定不會以今天的「唧牙膏式」的方法去推盤、賣樓。
根據表三,假設2014年1月1日有72,000個私人住宅單位的潛在供應(房屋及運輸局所述的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再假設分3年推72,000個單位,即每年推24,000個單位,然後每年只推12,000個單位的土地(假設與過往3年推地數量相若)。6年後至2018年末,房屋局這個所謂「年末的可推售的潛在私宅數量」只剩下12,000個單位。如果是這樣,下一任特首都不知道怎樣如何做下去?
再看表三,如果假設分4年推72,000個單位,即每年推18,000個單位,6年後至2018年末,這個「年末的可推售的潛在私宅數量」只剩下42,000個單位。但考慮建築周期最短需約3 - 4年時間,42,000個單位只夠滿足2年多的市場吸收量。但再3年後又怎麼辦?
表三
假設3年推72,000單位,每年有24,000個單位供應 | 假設4年推72,000單位,每年有18,000個單位供應 | |
(單位數量) | (單位數量) | |
2014年 | ||
年初的可推售的潛在私宅數量 | 72,000 | 72,000 |
政府預算推售量 | (24,000) | (18,000) |
本年賣地的建屋量 | 12,000 | 12,000 |
年末的可推售的潛在私宅數量 | 60,000 | 66,000 |
2015年 | ||
年初的可推售的潛在私宅數量 | 60,000 | 66,000 |
政府預算推售量 | (24,000) | (18,000) |
本年賣地的建屋量 | 12,000 | 12,000 |
年末的可推售的潛在私宅數量 | 48,000 | 60,000 |
2016年 | ||
年初的可推售的潛在私宅數量 | 48,000 | 60,000 |
政府預算推售量 | (24,000) | (18,000) |
本年賣地的建屋量 | 12,000 | 12,000 |
年末的可推售的潛在私宅數量 | 36,000 | 54,000 |
2017年 | ||
年初的可推售的潛在私宅數量 | 36,000 | 54,000 |
政府預算推售量 | (24,000) | (18,000) |
本年賣地的建屋量 | 12,000 | 12,000 |
年末的可推售的潛在私宅數量 | 24,000 | 48,000 |
2018年 | ||
年初的可推售的潛在私宅數量 | 24,000 | 48,000 |
政府預算推售量 | (24,000) | (18,000) |
本年賣地的建屋量 | 12,000 | 12,000 |
年末的可推售的潛在私宅數量 | 12,000 | 42,000 |
如果政府未來推地與過往3年的賣地數量的相若,未來3 - 4年根本無可能有72,000個私宅單位供應。
原因二
根據表四,與3 - 4年實際供應量數字比較,房屋及運輸局之估計供應量長期都存在高估的情況。多餘的東西不用說,數字已告訴各位讀者現實的情況。
表四
表五
實際私樓落成量 | 單位 |
2006年 | 16,600 |
2007年 | 10,500 |
2008年 | 8,800 |
2009年 | 7,200 |
2010年 | 13,400 |
2011年 | 9,400 |
2012年 | 10,100 |
2013年1-9月 | 4,400 |
來源:
http://www.thb.gov.hk/tc/psp/publications/housing/private/pshpm/stat201309.pdf
根據過往的經驗及數據,未來3 - 4年市場能推出72,000個單位的機會是極低。這倒使人擔心,租金及樓價因供應不足而上升,政府又再出招,真是沒完沒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