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仲達:市建項目首流標

http://www.property.hk/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CHUNGTAT

仲達

2014年8月4日

觀塘,作為本港最早的衛星城市,歷史悠久,自上世紀50年代初政府已銳意開發。時至今日,已有太多日久失修的建築物,所以,土地發展公司(市建局前身)早在1998年已提出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由初步計劃、籌備、收樓……歷經多年,近日該計劃之第二、三區住宅項目終於推出市場招標,出乎意料之外,結果竟是流標,成為市建局史上首個流標項目!

這次流標,詳情繁複,筆者謹借經濟日報之相關報導以作參考:

項目位置圖

項目流標詳情

經濟日報列舉之4大流標原因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據聞四間財團入標價格遠較市建局要求之80億入場費低,部份呎價更低至每平方呎二三千元,與近年的元朗屯門地皮呎價相若,市建局當然不忿氣,寧願流標收場。

市建局歷來最龐大重建項目,不願輕易低價批出,情有可原;只是,發展商都是商人,商人從來不會因意氣之爭而放棄利益,今次雖然只有四間財團入標,也不能視為全無競爭。硬要把流標歸咎於一眾財團疑似圍標博執死雞,並不公道。

那麼,為何市建局與一眾財團對同一項目的看法迥異,導致流標?

經濟日報列舉之4大流標原因中,第一點入場門檻高雖是其一原因,惟以本港大型發展商之實力,並不是難關,只是財團認為每平方呎呎價應遠低於此門檻,並非無力融資,故非主因;第二點工程複雜:不要說入標的四個財團,連放棄入標的六個財團在內,所有發展商對各類型物業項目都經驗豐富,難以成立;第四點合資限制多:實際上太多財團合作反而是壞事,合資財團在眾多發展細節都要妥協、使工作效率降低,實為不智之舉,所以入標者寧願獨資入標,可見合資並非財團的喜好,再多限制也無關痛癢。

反而第三點不出售商場部份是流標一大主因,眾所周知,地產項目發展年期長,經歷的各種政經風險不少,對後市盲目樂觀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像九十年代的信和及麗新就是例子,所以有商場作長線收租是一大補償,就算住宅利潤不高也有大型商場長期增加現金流,是現今大發展商的致勝之道;如今市建局保留商場業權,使整個項目吸引力大減。

第二個流標主因可能與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第一區,即現時的觀月.樺峯銷情欠佳有關。這個只有一幢住宅大廈、共299伙住宅的項目,自從去年11月開賣至今,竟未清貨,實屬不濟:要謹記,這段日子一手新盤銷情火熱,幾乎所有新盤的每批單位都超額認購,極速清貨,除非項目比同區二手樓有明顯溢價------觀月.樺峯的折實平均呎價由開賣至今多數約一萬二千多至一萬四千多元,不算便宜、卻也絕非高溢價,這個呎價也去貨甚慢,是一大警號,加上建築成本每年持續攀升,這次招標的第二、三區項目他日成本必定更高,呎價卻不能賣得更高的話,利潤甚微、風險不低,此項目頓成「雞肋」:可能這才是市建局與一眾財團對同一項目的看法迥異之真正原因。

一言蔽之:銷情欠佳響警號,市建項目首流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