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日期:2015年10月28日
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m/pb3.cfm?File=20151028/pba01/001.txt
陸振球(明報投資及地產版主編)
一位讀者於年前以《十年房產變磚頭》為題撰文,指出香港樓市已危機重重,呼籲大家要有心理準備,香港樓市可能會出現漫長而大幅度的調整。這位讀者近日再透過電郵傳來新的文章,指香港樓市正邁向實質通縮,失業惡化及供應增加的困局,要加倍小心。其文章有值得參考之處,不妨讀:
本人今年初為文說希退(grexit)在歐州央行量寬下已失去談判籌碼,是不可能的任務。事情的發展亦如所料,各讀者應明白所謂經濟問題,說到底仍是政治角力。
執筆時美國加息仍屬五五波,未來路向,本人認為要有以下考慮,在短息幾乎零的情況下,聯儲局已失去最重要的政策工具(policy tool),這等於叫一個士兵去守城牆(維持金融穩定),但子彈已在上次有賊(金融風暴)的時候射了出去(將短息減至零, 負利率屬非常考慮),現時仍未上彈(利率正常化),面對遠處賊影沙塵滾滾(新興經濟危機),該士兵應盡快上彈(利率正常化),還是再坐一會,等賊仔殺埋身?耶倫是民主黨的忠實助選團,由於加息對實體經濟有約一年滯後效應,由現在至2016年大選年加息,既可扮獨立,又可避免在大選年有真正效應,無怪金融界封聯儲局主席為最佳女主角,不過牡丹雖好,仍需綠葉扶持,副主席扮鷹派,應亦可封為最佳男配角。
耶倫的如意算盤是把今次加息周期拉長,從以往的1至2年延長到3至4年,幅度方面,從以往的3至4厘減到2至3厘。很多分析員從負擔、收入等計算,認為可以承受加息幅度。
可惜這類分析只能列為靜態(static)分析,市場走勢要從動態(dynamic)角度分析。以上次金融危機為例,按揭證券只佔債券市場一小部份,結果不單影響整個債券市場,更影響股票市場,以至金融穩定及實體經濟。當調整出現,市場不同部份一環扣一環,互為影響,互相踐踏,最終的調整,會遠超於靜態分析所得到的結論。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把動態分析中的主要組成部份逐一討論,讓讀者自行估計在這次加息周期中,樓市的調整會如何進行。
首先,通縮。本人自2013年初便已為文, 並一再強調,香港的危機並不在加息(名義利率的上升),而是在通縮(實質利率的上升)。美元正進入強勢周期,人民幣與美元掛鉤,日圓對美元貶值50%實係劍指人民幣,人民幣有極大貶值壓力,要留意的是,如果日本再激起大陸把火,人民幣隨時見7至8算,未來數年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將揮之不去,讀者要有心理準備。
在聯繫匯率及大陸作為主要貿易夥伴下,香港唯一的後果便是通縮。自2013年初計,兩年多匆匆而過,香港正邁進通縮時代,實質利率其實已上升數厘。觀乎零售業自2014年起以值(value)計一直下跌,而以量(volume)計則一直上升,這是什麽意思?這代表了價格每年正以4%至5%在下跌,只不過媒體暫未有廣泛報道,所以大部份人仍未察覺。
講開零售,讀者應細心分析為何近來舖租平均以約30%下跌,這代表了毛利及薪酬開支亦正以相應幅度下跌,香港數以10萬計從事零售、飲食、物流而又正在供樓的家庭,你們為減薪約30%做好了準備沒有?以上估計並未計入員工或店鋪數目下降的可能性,屆時不只減薪,連工都可能冇埋。
人工是以值計,而工作則是以量計,值跌量升代表香港已進入加辛減薪的時代。當然,最低工資的年年上調,會造成通脹的小氣候,但歸根到底,企業是要有利潤才會僱用工人,通縮大氣候對通脹小氣候,誰勝誰負讀者請自行判斷。
香港上次發生通縮是在2000年前後,一方面通縮在實體經濟中擴散,另一方面名義利率則不斷上升,實質利率的快速上升使價格受到極大壓力,不斷下調、尋底。如每年5%通縮,今天借100萬,由於閣下的名義收入流(nominal income stream),例如租金、薪酬、花紅、銷售額等,按年萎縮,明天100萬變成等同105萬的負擔,之後每年再以複式倍乘,購入資產即係揾自已笨。即使有能力負擔,但沒有人會願意供死會,買入資產分分鐘輸首期,要擡錢贖契。以住宅租金為例,供應應多,失業上升,薪酬下跌,估計有機會按年以雙位數字下跌,在這情況下,火棒誰來接呢?
通縮除了是一個貨幣課題,亦是一個微觀經濟課題: 物聯網的發展可導致商品價格下跌,特別是與運輸有關的工種及資產如車位、的士牌等,這方面明年有空再談。
第二,就業。地產界常把「剛需」放在口邊,究竟剛需是什麽?有什麽根據?還是人云亦云呢?過去數年,在經濟極好景下,有十數萬人加入就業大軍,這亦等如有十數萬個家庭,每月收入增加萬元以上。這些增加的收入,會促使這些家庭改善生活,這就是支撐細單位購買力的所謂剛需了吧。
但問題是在經濟極好景下所增聘僱用勞工的質素是如何,大家應該心中有數,如不明白,請參考美國的新僱用人員質素(quality of newly hired labour)指標近期走勢,便明白所指為何,恕本人不便畫公仔畫出腸。各位讀者望望身邊,這些在過去數年新加入勞動大軍的人員,在經濟逆轉時,能否保住職位,便會明白所謂剛需是建立在堅實的地基上,還是移動的浮沙上?
隨著美元轉強,對香港的各類服務,包括貿易、旅遊、教育及金融等的需求將會減少,就業前景不妙,再加上供樓負擔增加,剛需的萎縮速度會遠快於閣下的想像,因此本人估計細價樓會是重災區,亦是大市調整的起點。
市場運行一般經過三個階段: 唔信,相信,迷信。用信心去解: 就是冇信心,因為要用所以逼住要買;少少信心,希望賺住又賺價;無限信心,住唔住都買定先。2013年初發文後,2013/14價格軟,2014/15價格硬,是典型築頂過程。特點是迷信: 股市升,因財富效應買樓,股市跌,因較保值買樓;供應少導致樓價升,但供應多則因剛需樓價會繼續升;人民幣升,因大陸購買力升所以睇好,人民幣跌,因大陸人要保值所以睇好。這便是所謂的「信心」!
講開人民幣,各位應留意,大陸買家在今年初已不停沽貨,新盤更少見蹤影,主觀解釋隨你講,但客觀事實是形勢已然逆轉,沽多過買,新盤受打擊最大,一環扣一環,二手只能捱打。
未來會進入相信階段: 跌完一輪,反彈,然後再跌,這過程會不斷重覆,不單將購買力消耗,更令人逐步相信市場只會跌,不會升。在升市中,今日高價,明日低價,使人相信樓價只會升不會跌;同樣道理,在跌市中,今日低價,明日高價,使人相信樓價只會跌不會升。這會是一個漫長及痛苦的過程,對於不少集數人之力供樓的家庭,會是考驗意志的時候。近日報道有所謂「鋤價」行為,在熊市中,這只能提供有限保障,偶有反彈時,更以為好醒,但待往後樓市真正見底時,自會明白這只是短暫的快樂。
在未來二至三年,利息上升,通縮惡化,失業上升,一手供應增多,二手供應在預期價格不再上升下,不單會增多,並會高於一手供應,事實上,近期租金下跌,二手供應是主要原因,在以上情況下,樓價會下跌約30%,趨向2010年QE起步的水平。相對澳門,由於港府已有打擊炒樓措施,香港樓價升幅較少,再加上估計內地股市在未來一至兩年表現會較佳,在沒有重大政經事件下,初階段跌幅應在50%範圍之內。至於整個周期跌幅及會否重拾升軌,抑或如本人早前所說已進入範式轉移,以後再談。
在總結時,筆者想引用早前兩位名嘴的細價樓爆煲論戰,一位是金融才俊,另一位則是生意人。表面似有矛盾,實則兩者風險胃納不同: 前者營生是用人哋嘅錢,睇錯市冇所謂,一個華麗轉身又在第二間公司番工;後者營生則是用自已嘅錢,筆者認識不少生意人睇錯市、識錯人,要?的士、做看更過埋下半世,後者比前者更謹慎及負責任,是本性使然。至於誰的參考價值高些?本人想問讀者,閣下買樓,是用人哋嘅錢還是自已嘅錢呢?
撰文:陸振球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主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