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omebloggerhk.com/?p=27804
佔中後政府出招搞房屋,公佈長遠房屋策略,最新估計香港未來十年要供應48萬個住宅單位,較去年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預測的47萬個位,多出1萬個,即是未來10年每年要額外供應1,000個單位,全數是供出售的資助房屋。
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話未來公私營房屋供應維持在六四之比,即公營房屋供應可增至29萬個,當中包括公屋單位維持20萬個供應,仍符合「三年上樓」承諾。
過完一場佔中,了解到年青對買樓的需求很大,每年供應單位增加到48000個,增加1000個居屋之類的資助房屋單位出售。若然在房屋政策上主要就是出這些招數,頂多都是攞60分而矣,借用國父孫中山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和官員、議員、發展商、長策會成員傾過,對未來土地供應的看法頗紛紜。發展商大多話政府按長策規劃推出這麼多土地,未來供應好多,所以他們不便宜不會去投地。但明白土地供應現況的議員、高官、甚至長策會的成員都話搵地難,不要說每年1000個單位到每年48000個單位,即使是47000個單位,都找不到地起樓。若然未來10年每年做到48000個單位會好夠,問題是做不做得到呢?
無地的關鍵,是過去十幾年,香港民主了很多,注重環保了很多,很多法例改了,在各個提供土地的環節,都增加了法律和政治關卡,很多人可以提出反對,一來把造地的時間大大延長,二來很多土地開發計劃就在這樣反對那樣反對下,胎死腹中或者拖遲咗。
在上屆政府,特首煲呔曾好像和發展商關係好好,所以造不出地,外界就理解為官商勾結。今屆梁特首和發展商關係麻麻,按理不用俾面,但還是造不出太多地來,政治和法律關卡的問題才突顯出來。
結論是只講增加規劃供應量無用,無地無供應,出的只是口術,不易見到實效。
有媒體話「CY派樓買民心」,現實是根本造不出很多新供應來,講來講去只是轉一兩幢公屋去出售,或者將石峽尾一幅細地重建出來賣,簡直是海洋中的兩滴水,真相是「CY無力派樓買民心」,都幾諷刺。
要樓價下跌,要增加供應,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是等運到,這個樓市大升浪,和美、日、中、歐各地央行大印錢有關,不止香港樓價暴升,倫敦、紐約、多倫多、北京樓價都大升,金錢無限,資產有限,必然大升。到央行收水,利息大幅上升,或者出現爆煲潮時,樓價才下跌。
若然話等運到好被動,第二個可能是政府搵到一兩個突破口,集中增加大量土地供應,例如搵到立法會同意在維港以外大幅填海之類,不過這種長遠規劃,要10年之後才收效,不知政府有無興趣去做。
盧永雄
SOURCE:
http://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1-%E6%94%BF%E4%BA%8B/460175-%E7%84%A1%E5%9C%B0%E7%84%A1%E4%BE%9B%E6%87%89?r=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