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樓價雖升 港人愈住愈大

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文章日期:2014年11月5日

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m/pb3.cfm?File=20141105/pba01/01.txt

樓價不斷攀升,港人買樓似愈見困難,那居住環境是否愈來愈惡劣?根據《本土不敗——全球化下的香港出路》一書的統計,原來香港居住在私人住宅的市民,其人均居住面積由1985年64.6方呎,增至1995和2000年的86.1和93.7方呎,到了2011年再增至97.7方呎。

若一併計入公屋和居屋,全港市民的人均居住面積,更由1985年的107.3方呎,升至1995和2000年的116.7和131.3方呎,到了2011年則升至141.3方呎。

該書作者之一,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客席副教授徐家健解釋,住屋是經濟學中的「一般物品」(normal goods),收入愈高則需求也愈高,單位會愈買愈大,按美國經驗,人們收入每增加10%,居住需求便會增加5%。雖然年輕人近年收入不前,但過去20年香港人整體實質人均收入增加了80%,則人們買大40%面積的居住單位,便屬合理和可以理解。

他表示,很多時若經過較深入的計算和統計,會發覺實際的情况和想像大有不同,上述港人居住的平均面積在增加,便與很多時傳媒宣揚的港人居住環境愈來愈差有頗大分別。

徐又認為,「現今網絡世界資訊愈來愈流通,看似人們應可更深入和客觀的了解世界,但看來不像。比如佔中事件,支持佔中的會上網或透過facebook看相關資訊,但往往只到訪同聲同氣的群組,於是乎只看到和自己觀點相同的群組,而反佔中一樣,只在自己熟識的群組交換意見,最終雙方只會不斷加強『埋堆』的意見,別人的意見都聽不下。其實在其他經濟範疇也一樣,大家會發覺如樓市的討論區,看好的會只看支持自己意見的群組,看淡的也只看到壓倒性的利淡觀點,如此不單無助參考,反而只會強化自己的錯誤看法,最終不利投資」。

撰文: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