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樓價指數一年新低的解讀

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文章日期:2014年1月20日

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m/pb3.cfm?File=20140120/pba01/01.txt

反映本港樓價走勢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上周五公布最新數字117.71點,創下52周、亦即接近一年以來的新低紀錄,更跌穿2013年2月雙倍印花稅(DSD)推出後曾見的118.51點低位。

如何解讀CCL的最新變化?筆者認為,假設指數可真實反映樓市的整體走勢,則其創出一年新低,便等同說過去一年任何時間入市買樓,到最新的一刻,都是要輸錢,這對已入市的業主,實在不是良好的感覺。當然,你可以說縱使樓價微跌或打和,買了樓仍有租收,但若非一筆過付清樓價,則扣除了按揭息口、差餉及管理費後,租金收入也只是「得個桔」。而這還未計算如是買樓非自住,要付出的各種辣招稅。

你可以說,CCL最多只能反映整體樓價表現,總有一些物業是跑贏大市,過去一年仍錄得升幅。不過,相同道理,有屋苑樓價過去一年跌幅少於大市,又或仍逆市反升之餘,亦會有樓價跌得多於指數,有統計顯示,將軍澳和東涌的一些單位,自去年高位的樓價跌幅已達一成甚至更多。

自政府推出辣招以來,有分析指有關政策一方面遏抑了市民買樓的需求,但同時也令已買了樓的業主不想賣樓,兩種力量較量之下,樓價可升亦可跌,而初期辣招似乎反而促升了樓價。當去年初政府再「加辣」以後,樓價更再升了兩三個月才見頂,而到了現在樓價又回落至加辣前水平,則是否反映辣招利淡樓市的作用,已漸漸蓋過了利好的力量?又或是市場出現了新的變化,比如美國啟動退市,或美國長期利率在近兩年相對高位徘徊,也漸增對樓價的壓力?

當然,現時CCL仍只是較高位回落了約5%多一點,不過,如有衝動想用高槓桿買樓發達,還是小心一點的好。

撰文﹕陸振球 (明報地產版主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