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308/columnist/en79_en79.htm
2016年3月8日
【明報專訊】政府出招,無論是辣招抑或逆周期措施,並不是增加供應,而是打擊需求,但政府沒有從多方面分析需求,所以出招事倍功半;出招超過5年,效果不顯著,如果政府了解需求中的購買力是怎樣形成,根本唔需要出咁多招,倘若處理妥善,配合適量供應,甚至不需要出招。
雖然不少分析員、經濟學家、業界人士經常講市場上已經積聚了不少購買力,或者購買力已經被消耗殆盡,但是那一種購買力,他們並沒有特別明言,專業人士都唔知道,一般市民又怎會知道,又難怪政府唔知道有幾種購買力。
辣招限制 港人儲首期路漫長
當一個人第一次買樓,唔好計那些「耀母揚威」或「成功需父幹」的人,其他都是靠儲蓄得來,現在第一次買樓,最低限度都要付四成首期,買一個價值500萬物業的人,就算他可以每個月儲兩萬,都要儲足100個月才夠,還未計買樓時所用費用,即是今日開始儲錢,10年之後,才能付一個小單位的首期,還要樓價保持平穩,所以就算政府怎樣出招,將樓價下壓至400萬,那人首期依然要160萬,要儲80個月。所以,辣招、逆周期措施即使可以將樓價壓下去,但對於要上車的人幫助實在不大,這亦令到不少年輕人對房屋政策不滿。
首置政府唔幫 都唔好阻撓
無論在中國抑或新加坡,首次置業的首期只不過是20%,更何?G中國現在為了去庫存,容許場外配資,有機會出現零首期,雖然有人認為這是非常危險,但我不認同,因為那是業主唯一的物業,沒有那?洫e易放棄,而且業主收入可以是無限大,他們自己衡量過每月能夠供款才買樓,政府容許他們稍為容易上車已經是盡了責任。當買第二個物業或者換樓時所需要的購買力是靠第一個物業或者個人升值得來,至於第三個物業是靠投資,政府可以管制第二,第三個購買力,但要幫助第一個,就算唔幫,都唔好阻撓。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