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m/pb3.cfm?File=20140715/pba01/01.txt
文章日期:2014年7月15日
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在1997年3月,我在中環某酒樓午膳,鄰桌有5位看來是地產相關行業人士在吃飯,開了幾瓶名貴紅酒,喝得滿面通紅,高談闊論,旁若無人。其中一人突然破口大罵:『某某發展商剛開賣的樓盤答應留5個單位給我,但最後只給我3個單位,令我不見了100萬元』。隨而愈罵愈大聲,情緒開始有點失控,他的同事馬上好言相勸,『不要動怒,你現時每天一早起來,身家就漲了50萬元,已經相當不錯了』。」
以上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昨天在網誌撰文為金管局的應對樓市「逆周期」措施(收緊按揭)作辯解,文中引述他在1997年樓市泡沫爆破前的親身經歷。
陳德霖在文章指出,「樓市有上、落周期,香港人不會感到陌生。但每次樓市進入上升周期之時,大家都覺得樓市暢旺是有實質基本要素支撐的。即使樓價上升到驚人和不能負擔的水平,入市者都會對各項警號視而不見,堅持樓價只上不落。例如1997年前的大牛市,奮身入市的人認為樓市不會下調的原因有幾個:香港地少人多,土地和樓宇供應不足;1997回歸不會出現動盪,大量移民海外的人回流香港,港人對香港前途增加信心;中國大陸繼續改革開放,經濟快速增長,愈來愈多內地人願意和有能力在香港置業自用或投資。很諷刺的是,這幾個支持看好香港樓市的理由都沒有出錯,但是當年樓市卻陷入一個長達6年的大熊市」。
「同樣道理,即使強如美國,在2000年至2006年期間亦出現了一個樓市大泡沫,全國20大城市樓價6年內史無前例地漲了近一倍。當時大部分美國人認為這並不值得擔心,因為美國是『與眾不同』(we are different),樓市大幅上漲是因為人口增加、經濟繁榮和個人收入會不斷持續上升。結果是美國樓市泡沫2007年爆破,直接導致全球金融危機。數年過去了,美國仍然在承受樓市過熱、失控和爆破的苦果。」
那現在香港的樓市是否接近頂位,又或是泡沫快要爆破?陳德霖並沒有給予答案,不過他認為,「當市場變得亢奮,非理性和一窩蜂入市的羊群心理的力量會變得非常巨大,而建房需要起碼數年時間,短期內置業需求可以遠超供應,而令樓價大幅上漲,造成泡沫」。
他又認為,「正如歷史每一次金融危機一樣,令到資產泡沫極度膨脹的主要動力是槓桿,而槓桿來源是信貸。而在香港,信貸的主要來源是銀行」。所以,金管局「為要減低資產(在香港主要是樓市)泡沫爆破的破壞力,就要在槓桿方面着手,以『逆周期』(counter-cyclical)的方法去壓抑銀行信貸的供應」。
陳德霖再提醒,「大家要相信和接受樓市的演變是有周期性的。這原則可能很少人會不贊成。但在實際上,每次樓市變得熾熱時,入市者都基本上在認知和行為上將周期意識拋諸腦後,並編織各種似是而非的理由,令自己和其他人相信樓市只會升、不會跌」。
他的總結是,一旦樓市逆轉,「對香港的真正考驗,並不是樓市會調整多少,而是視乎在下行周期之時,我們能否承受樓市和經濟調整帶來的震盪,而且能否很快站起來,恢復元氣,再次大步向前,迎接新機遇」。
看罷陳總的文章,筆者也認為買樓自住也好,投資也好,一定不能只假設樓市只升不跌,還要預計樓市出現調整時,我們是否有能力承受有關衝擊。
撰文: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