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陸振球:人幣兌換撤限 不利香港樓市

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m/pb3.cfm?File=20131021/pba01/01.txt


文章日期:2013年10月21日

金管局上周與銀行公會代表團上京拜訪,向人民銀行爭取撤銷港人每日兌換2萬元人民幣的上限,獲人行「積極考慮」,有市場消息表示,撤銷兌換上限將很快成事。

根據《明報》報道,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上周四對媒體表示,如果本港居民手頭沒有人民幣頭寸,「要每天2萬、2萬的去換,若要換50萬,就得二三十天,到時(產品)價錢也變了;比如想去買紙黃金、ETF那些產品,手頭沒有頭寸,對銀行和客戶都不方便」。對於人民幣兌換上限有望放寬,不少市民均表示歡迎。

銀行界人士亦普遍認為,過去銀行在人民幣理財產品的設計上備受「2萬元」上限掣肘,一旦規限鬆綁,更多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將應運而生。預計回報比人民幣定期存款更高的結構性存款、點心債,將是鬆綁之後大賣的產品。

筆者認為,倘若港人兌換人民幣每天2萬的限制撤銷,對香港樓市將是一項利淡消息,實在應該加以留意。

原因是現在不少業主堅持不賣樓,怕賣了樓後資金沒出路,投資股市和金市又怕冒風險,將資金作銀行存款,則只能收取遠低於通脹的可恥利息,所以即使覺得樓市會調整,還是一動不如一靜,繼續收那約2厘多一點的租金便算。

然而,當有一天港人兌換人民幣不設限,賣了樓後,便可考慮將資金大手轉投風險較低,利率卻較高的人民幣存款,若金額較大,更可選擇一些風險亦不高的人民幣債券或理財產品,要獲得每年4厘至5厘的回報,並非太困難,這已遠高於香港的收租回報。如此,便會增加了港人賣樓的誘因。

另一方面,如港人大量將港元存款轉投人民幣投資工具,也會令香港銀根抽緊,加重銀行的資金成本壓力,同時令按揭息率有攀升壓力,同樣不利樓市。

撰文: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