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仲達: 百萬富翁

http://www.property.hk/article_content.php?author=PHK_CHUNGTAT

仲達
2014年3月24日

仲達

上周,花旗香港委託香港大學進行的百萬富翁調查,顯示本港擁有流動資產100萬元或以上者,簡稱百萬富翁,按比例推算,達73.2萬人,換言之,在本港約700萬人口中,十個中便有一個是百萬富翁(雖然,這個調查只反映港大於去年11月中至今年1月中,訪問的4,046位,年齡介乎21至79歲人士。抽樣方法有否偏差,代表性有多高,頗成疑問,至少,城中多位八十多歲的超級富豪,未能在此囊括)。不過,一百萬身家,在今天的香港,絕對不能稱為富翁,頂多算作小康而已------擁有一百萬以上便可稱為富翁,可能要時光倒流幾十年,當一所住宅只是數萬元,整棟大廈也只是數十萬元的年代,才有點意義。


是次調查,除了會被憤青及反對派演繹為貧富懸殊的證據,要求政府推出更多扶貧措施、要求全民退休保障外......還有好些值得留意的地方,首先,為何這個調查對百萬富翁的定義,只包括流動資產?眾所周知,在寸金尺土的香港,通往百萬富翁(總資產)的有效途徑,甚至對大部份人來說的唯一途徑,是買樓、或持有各類物業。為了凸顯這個定義的漏洞,或者可以舉一個例子:一個每逢有足夠首期便會買樓的人,縱使其總資產多高、但流動資產只要不足一百萬,便會在此調查中被定義為「非百萬富翁」,真是多麼矛盾、失真的定義!


其次,擁有資產的穩定性,對於資產持有者能否長期保持資產總值,十分關鍵。像股票、債券等流動資產,好處是流通量高、交易成本低、套現能力高,不用付出太大的代價便能套現。筆者想起某些證券大戶的專訪,回答記者提問為何大部份身家不是物業時,帶點傲氣地答道:「無論幾多股票,我撳幾個掣就可以全部套現,交易成本極低,邊似得啲樓,買賣要有排搵對手,搵到又要比咁貴印花稅、經紀佣、呢樣個樣雜費,就算平時啲雜費都好重皮啦......套現能力高有乜好處?如果環境唔對路,走佬都快好多啦,都唔使講真係打仗嗰時,搵鬼買你啲樓。加上而家政府用乜D物D同收緊按揭都要打遏樓市,無運行架啦,你買埋我份。」


筆者不能否認,以上觀點,有不少是難以反駁的事實,尤其是套現能力的高低,流動資產當然較高。然而,正是套現能力太高,即使經濟環境未出現大變,只是某些央行官員交代了數句,也可使部份版塊出現洗倉潮,正如近日提早加息論甚囂塵上,股市的跌幅就遠超樓市;另外,股市的吊詭之處,在於股價往往不能反映公司實際賺錢金額,筆者仍然清楚記得曾淵滄教授早前於某財經講座演講時道:「中移動比高位低左好多,而家好平,P/E唔夠十倍,係咪佢賺錢少過150蚊個時?唔係,實際上佢每年賺錢係多過個時,但係個時啲人覺得佢係高增長股,P/E高好多都合理,而家無高增長概念,就平一平都唔買」。同樣的情況,多不勝數,好似大笨象、8號仔......將身家押注如此高波動性的資產,一不留神,資產便大幅蒸發,屬不明智之舉,證明流動資產的穩健程度,注定使之成為比物業差的身家存放選擇。


何況,同樣的一班股評人、券商,數年前已開始唱淡樓市,預測樓市數年後會大跌一半,豈料到極辣的雙倍印花稅DSD已實施超過一年的今天,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才跌了那麼幾點,一成都不足,連最悲觀的淡友也改口今年最多跌一成半,不過,為保面子,他們說樓市會連續跌數年,最終才跌一半。


長期持有流動資產而致富者,萬中無一;反而持有物業,有升有息(租),最終變成巨富者,比比皆是。這個甚具誤導性的百萬富翁調查,是否應該作出調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